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再會了 保護主義-自由經濟示範區

  • 今周刊853期    2013/4/24

四 百年後的今天,台灣的確成了全世界「抵外」最成功的地方:再也沒有金髮碧眼的外國人,要搶著來這座美麗的島。去年,台灣正式成為全世界最不想投資的地區; 更糟的是,一個龐大的零關稅貿易環境,正在包圍這個出口島。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 全球規模最大的區域經貿組織,準備在2015年將所有會員國關稅降到零。台灣,卻被擋在門外,連談判桌都上不了。
外國資金不願意進來,台灣的出口,也正因為走不進區域經貿組織的大門而將被封死,這,就是台灣經濟當前的困境。

不過,一場巨大的實驗,正在悄悄啟動,要挑戰這四百年來的保護主義傳統,企圖吸引外資,讓台灣走向自由化。這場實驗表面上如螳臂當車,讓許多人大喊「看不懂」。但若實驗成功,就能讓台灣經濟徹底「轉骨」,它就是「自由經濟示範區」。

光是它的名稱就讓人摸不透。台灣的自由經濟難道不夠吸引人?我們又要示範給誰看?兩套數字,解釋一切。
為何要設示範區?
打破保護主義心態 讓外資活水流入台灣

台 灣的「經濟賣相」如何,外商直接投資金額(FDI)是最好的指標。根據聯合國統計,2000年至今,台灣的FDI是350億美元,不僅是亞洲四小龍之末, 還落後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甚至只有泰國的一半。而去年的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全球競爭力調查,台灣的FDI占GDP(內生產毛額)比率,是全球59 個國家裡最後一名。如果國際投資是一場選美,台灣已經是最醜、最不吸引人的那一個!

另一套數字:亞洲地區在2012年底,已簽署的《自由 貿易協定》(FTA)已經有132項,新加坡就占了16項,占星國出口量的6成以上;而台灣僅有和中南美洲國家簽定四項,占整體貿易額不到0.2%。新加 坡去年出口微幅成長,但台灣則成為亞洲出口負成長最嚴重的地區,出口成長率在IMD(瑞士洛桑全球競爭力排名)排名更是一口氣掉了50名。
這 兩套數字,和台灣經濟密切相關。在製造業興盛的七○、八○年代,政府透過多種措施吸引外商,經建會統計,當時每年外資投資成長率高達27.5%,出口也大 幅擴張,造就了台灣的「經濟奇蹟」。但是,「台灣有些非常嚴重的保護主義習性,已習於在貿易上採行保護主義作法。」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薄瑞光曾經 這樣形容台灣。

美國商會公布《二○一二台灣白皮書》中,就直指台灣政府「受貿易保護主義心態影響,部分重大投資案審查過程延宕、常不斷要求補件,影響投資意願。」除此之外,從農業到科技業,只要是競爭力弱化的產業,出口一掉,就期盼政府趕快出手保護,這反而阻礙了台灣的自由貿易進程。

舉 例來說,台灣今天的農產品進口關稅仍是12.84%,是全球平均值6%的兩倍多。「其實台灣和新加坡的FTA根本連談判桌都還沒上去,因為我們只希望對方 什麼都開放,但是自己什麼都不開放。」「連對幾乎沒有農業的新加坡,都不肯開放農產品進口。可見得我們有多保守。」一位不願具名的台經院前研究員指出,就 是這種根深柢固的保護主義,讓我們在談判桌都上不去。

示範給誰看?
要讓全世界看到台灣的自由化決心

「現在台灣的災難已經出現了。」經濟評論家馬凱說:「拆開GDP的四大要素,台灣的投資、消費成長性都嚴重不足,唯一能仰賴的就是出口而已。」台灣過去建立起經濟奇蹟的兩條路:出口和投資,如今都岌岌可危,但是,亞洲的貿易高牆,正在台灣面前建立起來。

如今以美國主導的TPP正在台灣隔壁成形,12個加盟國以2015年完全廢除關稅為目標,在日本加入後經濟規模已占全球總值比重39%,高於歐盟的25%,成為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區域經貿組織。

四百年前列強登陸台灣的國際情勢完全逆轉,台灣現在反而被全球隔絕。就地理位置來說,TPP剛好把台灣團團圍住,封死台灣的對外貿易路線,但我們卻連上談 判桌的條件都沒有。因為,「TPP要求比WTO(世界貿易組織)更高的自由化條件,這些障礙不先自我排除,台灣就沒辦法加入TPP。」環球經濟研究社社長 林建山說。

保護主義一邊把我們的商品出口鎖死,另一方面又讓台灣的投資減少,「台灣過去喜歡用高關稅來保護本國產業。現在TPP擋在你前 面,如果不全面開放,等同死路一條。自由化,台灣早就沒有等的條件了。」林建山補充。因此,「示範區不只是示範給台灣人看,還要給全世界的外商以及美國、 新加坡和紐西蘭看,說我們有決心要自由化,而且已經在做,然後才有辦法爭取到TPP的談判門票。」林建山解釋。

主要精神為何?
用最快的方式 讓台灣走出保護主義

這些年來,政府不是沒嘗試自由化。1995年提出的「亞太營運中心」以及2000年的「全球運籌中心」,都是以失敗收場。追根究柢,就是台灣保護主義濃厚的關係,所受到的各方阻力太大。到底,這次的示範區有什麼不同?

「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是李小龍傳世的武術理論,而這次示範區的精神正是如此。

示範區,就是把台灣分割成兩個世界。在示範區外,一切規定如常;但在區內的法規將人流、物流、金流等體制的部分鬆綁,打下台灣自由化的第一步基礎。「如果 台灣要再搞一個大的亞太營運中心,兩年之後才能規畫完畢,才能開始修法。那時候,早就來不及了。」主導示範區的經建會主委管中閔說。能先上路就上路,這就 是示範區最主要的精神:「快」。

也因此,第一階段將原本基隆、蘇澳、台北、台中、高雄貿易港區及桃園航空城合成「五海一空」,短期來看, 示範區好像零散地開放運輸業、國際醫療和農業加工業,因此也招來批評,「只不過是從前的加工出口區而已」。但管中閔強調,現在的規畫,只是示範區「一小小 小步」而已,「只是先把障礙最小的推出去」,「真正的扭打,還在後面」。

示範區其實是老概念,最早是從交通部開始規畫,陳?內閣將案子轉 交給經建會籌畫,而歷任兩任主委,管中閔能夠在上任不到二個月,就提出可以上路的方案,原因就是管中閔把原本的方案簡化到「不用修法」的地步,然後迅速推 出。也因此,目前的示範區的主軸,是依附在舊政策「自由貿易港區」上,將貿易港區加上「人流」、「物流」、「金流」的鬆綁,就地升級成示範區,用最快的方 式,讓台灣走出「悶」住台灣的保護主義。

針對台灣將發展「高附加價值服務業」,示範區的先行鬆綁以「引進外籍高階人才」來增加外資企業來 台意願;「鬆綁外資投資限制」來提高對台灣的投資;以及「打開台灣物流市場」,開放原物料進口及出口限制關稅,做到像新加坡一樣的貿易中心。這三大鬆綁的 方向,雖是管中閔口中的「一小小小步」,才一提出,就引起反對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