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伊爾艾朗專欄/金價急跌啟示錄

【2013/05/22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
 沒有什麼主題比黃金更能讓投資討論兩極化了。最近金價急速下跌,讓意見相反的兩方辯論得更激烈:一派認為黃金估值過高,無論是收益或資本增值的魅力都已經消失;另一派則認為,人們再度認識黃金能抵禦任何經濟困境的獨特角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有趣的是,這種辯論忽略已發生事件的潛在重要性。最近的金價震盪顯示一個別的地方已出現的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個發展凸顯出,西方式的市場體系中價格長期受人為操縱的現象,正在逐漸擴散。
一般黃金的論述大同小異。在日益流動的體系和愈來愈多央行積極擴張資產負債表的世界中,投資人急切想持有黃金,以規避顯而易見的風險(通膨),並對抗龐大不確定性(包括前一波難以預料的經濟體系崩潰)引發的焦慮。
價格攀升帶來的是更高的價格,大幅偏離實質供需下的基本面--直到一個原本無足輕重的消息出現,破壞這個運作中的典型。
較低的通膨預期和飆升的股市固然導致金價下跌,但真正原因是,歐元區國家可能要求賽普勒斯拋售手上的黃金。這些黃金數量很少(當時價值不到10億美元),卻讓投資人很快注意到,其他歐元區經濟體可能釋出龐大的黃金部位(特別是擁有1,300億美元黃金的義大利)。
這個簡單的改變,讓金價不到一周內重挫15%。自此黃金一直難以站穩腳步(目前每英兩約1,385美元)。

從公司層面來說,這種潛在的發展就像一個強大的品牌價值已完全脫離商品的內在特性,當面臨任何公眾意見的轉變(或是經濟學家所謂「穩定的不平衡」 [stable disequilibrium])時,便格外脆弱。過去一年來,類似的發展已經出現在蘋果(Apple)和臉書(Facebook)股價上。
當然,這裡舉的例子比較特別,而且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看法只說明金融市場漲跌總是會過頭。但是我相信,黃金帶給我們另一個發現,即央行在追求經濟成長和就業創造中,擴大了金融市場和經濟基本面的分歧。
央行再三承諾收購資產,不只讓愈來愈多投資人用愈來愈高的價格增加投資組合的風險,也壓抑了市場的波動,降低資產類別間的相關性,帶來穩定的假象。
今日的全球經濟正處於穩定的不平衡;市場預期西方央行以及更有效的政治體系能帶動經濟成長,因而跑在基本面之前。如果這一切無法實現,屆時投資人要擔心的將遠超過黃金的內在價值了。
(作者Mohamed El-Erian是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兼共同投資長)